觀後心得
看完了,好傷心哪~
安德烈馬修是個從小帶著光環長大,成年後卻不得志的音樂天才。
俄國偉大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(Rachmaninov)稱讚7歲的安德烈馬修(Andre Mathieu)的作品:「Depth and power in your compositions. Simple yet so complex.」
可惜作曲的這項才華在他還在世的時候,只有父親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看見並重視,其他眼光短淺且自命高尚的音樂學者只見獵心喜在他「優、異」於常人的彈琴技巧。
天才小孩要怎麼教,父母對安德烈馬修的無私付出是無庸置疑的,但是面對同時擁有作曲及彈琴天份的孩子,父母卻是只憑自己的認定去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,之後的音樂學院贊助者更是,完全忽視安德烈馬修的個人意願及興趣。姑且不論安德烈馬修後來的自暴自棄,畢竟那是個人的人生選擇,旁人無從評斷。只是,就算是天才小孩在學習上也需要適性化,也是要投其所好,強迫他往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發展,就算成功也只是短暫的,之後的反撲以及將要付出的代價卻可能很巨大,更遑論要埋沒他百年難得一見的作曲才華。
藝術是無價的,但是迂腐膚淺的人卻總是用有價的眼光來評斷要求藝術家,彷彿藝術家就應該是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似的,稍有差池就一文不值,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,但是卻往往又在他們百年之後,坐享其成並無恥的啃食他們困頓時候的甜美果實。
安德烈馬修逝世時只有39歲,雖然他已經留下了豐富的音樂資產,但是以他的天分資質,是可以留下更多上好幾倍。可以肯定的是莫扎特在一樣6歲的那個年紀並沒有安德烈馬修出色,但是安德烈馬修長大後原本是有機會比莫扎特更偉大,是誰摧毀了一個本來即將成為卻迅速殞落的偉大音樂家呢?!
看這部電影等於是同時聽了一場安德烈馬修音樂會,他的音樂是 speaks to the heart 而不是 to the head,電影配樂選用他每個時期的作品,映照著劇中他人生的大起大落,更讓人有直接的感動。安德烈馬修想傾聽自己的心聲忠於自己的意志,他想成為偉大的作曲家!不過這些願望只有在他童年時候成名之前才辦得到,之後的現實不容許他有這樣的夢想。這部電影道盡安德烈馬修傳奇風光的前半生,以及掙扎抵抗暨而落寞失志的後半生!結局很讓人感傷,卻無法像寫故事一樣應觀眾要求更改,這就是真實的人生!
*
關於安德烈馬修 @ 佳映娛樂
*
《蒙特婁的莫札特》安德烈馬修 狂奏波瀾一生 @ 佳映部落
*
博客來網路書店>查詢關鍵字:安德烈馬修
我的電影清單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